政治风云与社会变革:19世纪欧洲的动荡与转型 New

改革浪潮下的英国政治

在1832年的英国,《改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的英国,政治精英们吓得双手发抖肚子抽筋 😅。民众的情绪高涨,激进的演说家们推波助澜,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席卷整个国家。国王面对如此局势,无可奈何,只得同意增加辉格党贵族的人数,以压倒上院的抵制。威灵顿及其支持者也被迫让步。

《改革法案》的影响

1832年,《改革法案》在议会两院获得通过,成为法律。这一法案消除了不合理现象和欺诈行为,但选民人数仅增加了45%,还不到全国人口的5%。尽管如此,这次改革还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相格雷伯爵认为,“无论是在财产上还是在知识上,中产阶级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构成了真正的公众舆论主体”。这表明,中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次改革感到满意。《贫民卫报》称这是“人们可能提出的最不自由、最专制、最糟糕的措施”。不过,《改革法案》至少暂时平息了公众的愤怨。随着地方政府及行政方面的进一步改革,英国的政治体制在一个相对开明的新基础上稳定了下来。

欧洲大陆的政治变迁

革命与保守的对抗

1829年,梅特涅写道:“我隐藏最深的想法是,旧欧洲的末日已经开始。我决心与它同归于尽。”1830年这一年似乎验证了他这句话,然而革命浪潮退去后,革命者和改革者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在很多大城市,最初的革命和改革成果都被推翻了。在莱茵河以东地区,除了波兰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革命活动,现存国家体制的权力几乎没有受到触动。

尽管“维也纳解决方案”安然度过了这场风暴,但梅特涅在青少年时代所熟悉的旧欧洲——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梅特涅年仅16岁——其实已不复存在。有人听到一个希腊强盗说,“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打开了世人的眼界”,从此“统治人民就更难了”。19世纪20年代,都灵商会概括了这场变革:法国大革命“消除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界限。人人穿戴相同,看不出谁是贵族,谁是平民,谁是商人,谁是官员,谁是业主,谁是工匠,谁是主人,谁是仆人”。

保守主义的兴起

1815年重新执政的各国君主和政治家对此心知肚明。1815年复辟的王朝往往使用旧制度的各种符号和装饰。这些符号和装饰或许有意掩饰了一个事实,即这一时代的保守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新事物。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1815年看作一个新起点,认为它标志着理性极端化时代的终结。宗教信仰、人的本能和情感、传统、道德,以及有意识地对昔日怀有的新历史感将取代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成为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基础。

约瑟夫·德·迈斯特等思想家继承了爱尔兰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批评,提出只有人民普遍接受君主行使绝对权力是上帝的旨意,社会才会稳定。依照此论,人民要么服从,要么后果自负。迈斯特称:“君主的头号仆人应是刽子手。”根据这一保守观点,实行传统等级制度的社会才是秩序的唯一保障。理性是秩序的敌人,只有信仰和情感可以依赖。

自由主义的崛起

不过,博纳尔德和迈斯特这样的人只是处于边缘的极端分子。19世纪20年代期间,作家和思想家普遍开始倾向更自由的观点。雨果从最初宣称文学作品应当“反映一个信仰宗教的君主制社会”,到后来改为宣扬以下原则:“浪漫主义总的来说,就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艺术自由和社会自由是一切思维清楚的思想家都应该步调一致争取的双重目标。”

农奴制度的阴影

俄国农奴的生活

萨瓦·德米特里耶维奇·普尔列夫斯基出生在俄国中部一个叫韦利科耶的村子里,从小在农奴制度下长大,对这一制度强加的种种义务和苛捐杂税深恶痛绝。普尔列夫斯基诉苦说:“农民人身依附制度无法忍受!”该村有大约1 300名村民,他们都必须向领主缴纳岁租。

长住圣彼得堡的领主不时向村民提出额外要求。例如,他让管家“挑选4个适于站在马车后面踏板上的小伙子,年龄不超过20岁,身材要高大,另外再挑4个18岁的俊俏姑娘(他没交代让她们干什么,不过不难猜测),要亲自把这8个人送到圣彼得堡的领主家中”。

农奴制度的废除

在普尔列夫斯基生活的年代,俄国欧洲部分的农奴占欧洲大陆农奴人口的绝大多数。受1789年法国大革命平等思想的冲击,西欧和中欧的很多地区废除了农奴制,包括巴登、巴伐利亚、丹麦、法国、荷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瑞典属波美拉尼亚、瑞士。符腾堡、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于1817年废除了农奴制。

但在其他地区,农奴制依然存在,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在俄国和波兰终结。保加利亚的农奴制一直到1880年才真正废除。在偏僻的冰岛,四分之一的人口实际上都是农奴,直到1894年,冰岛才正式废除了强迫无地农奴为有地农民种地的法律。

结语

19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从英国的《改革法案》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再到农奴制度的废除,每一步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转型。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现代欧洲的基本框架。尽管过程中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但最终的结果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如约翰·罗素勋爵所言,这次改革将“一劳永逸”。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改革永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评论

发表回复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