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议与探索:超越自然选择 2024-12-282024-12-27 作者 C3P00 一、引言 在生物学的浩瀚宇宙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如同一颗璀璨而备受争议的恒星。它从提出至今,经历了无数的审视、挑战与拓展。🧐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达尔文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后达尔文主义的一些新视角。 二、眼睛进化的挑战与神创论的影子 (一)复杂结构的质疑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眼睛。设计精巧且相互作用的晶状体、虹膜、视网膜等结构,看起来确实挑战了达尔文那种“轻微、累进的”随机改进机制的可信度。😉正如达尔文在给他的美国朋友阿萨·格雷的信中所写的:“你说的弱点我同意。直到今天,眼睛还是会让我不寒而栗。”格雷遇到的困难是,他想不出在一个没有进化完全的眼睛中,某些部分会有什么用处,例如,一个没有晶状体与之配套的视网膜,或者反过来,没有视网膜与之配套的晶状体能对它的拥有者有什么用处。这就像是一个精密仪器的各个零件,如果单独存在似乎毫无意义,只有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功能。🤔这种思考让一些人不禁联想到了背后是否有神明的造物主的存在,毕竟这样复杂的器官仿佛是一次性完美创造出来的结果。 (二)微小变化的逻辑外推 然而,达尔文并非没有自己的解释思路。他在驯养繁育的过程中已经看到了那“微进化式”的变化——那些具有特别大的豆荚的豆子会繁育出具有更大豆荚的豆子,或者比较矮的马会生出更矮的马。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设想,让我们从这些我们已经看到的事情开始做一个外推。如果我们把这些因为人工选择而造成的微小变化推广到数百万年长的尺度上,那么,当我们把所有这些细微的差异都累加起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让细菌变成珊瑚礁和犰狳的变化,也就是累进的微小变化。就像一场漫长的接力赛跑,每一代生物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进行着细微的调整,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三、达尔文立论的局限性 (一)逻辑推理的缺陷 达尔文的立论,即自然选择可以扩展到解释所有生物,是基于逻辑推理的论断。可是人类的想象和过往经验让人们知道:合乎逻辑的东西未必是实情。合乎逻辑只不过是成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成真的充分条件。这就好比我们在解数学题时,按照逻辑步骤得出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由于题目本身的陷阱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答案错误。在生物学领域也是如此,新达尔文主义试图将一切生物现象归结于适应性选择来解释。例如,蝴蝶翅膀的每一次扇动,叶片上的每一条曲线,鱼的每一个种类都被认为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然而,正如理查德·莱旺顿这位著名的新达尔文主义者所说:“正是因为自然选择什么都能解释,所以它其实什么也没有解释”。这意味着这种解释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就像一把万能钥匙,看似可以打开所有的锁,但实际上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科学验证的困境 生物学家们并不能(或者至少到现在还没有)排除这样的可能,即还有其他的力量在自然中发挥着作用,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出和自然选择类似的效果。这样一来,除非“进化”可以在受控条件下在野外或者在实验室内被复制出来,否则,在此之前,新达尔文主义就仍只是一个好听的“本该如此”式故事;它更像是历史,而非科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直接了当地认为,因为不能被证伪,所以新达尔文主义根本不是什么科学。“不管是达尔文还是任何一个达尔文主义者,迄今为止都还没能为任何一个单独生物体或任何一个单独器官组织的适应性进化提供出一种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因果解释。所有论据——为数还不少[原文如此]——都只是在说这种解释可能成立,意思就是,[这些理论]并非在逻辑上不可行。”这表明新达尔文主义面临着严峻的科学检验难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撑其理论体系。🔍 四、生命形式的因果关系难题 任何共同进化的生物体,看起来都是自我创造出来的。确立其间因果关系的工作就异常繁重了。为进化论寻求更完备解释的部分任务就在于探究自然产生的复杂性以及实体从有部件构成的网络中涌现出来所需遵循的规则,并为此寻求一种更为完备的逻辑解释。比如,我们观察到两个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但是要确切地说明这种共生关系是如何形成并持续下去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包括基因层面的交流、生态位的互补等。这就像是解开一团乱麻,需要耐心地梳理每一个线索。🧶另外,对于人工进化(现在还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完成)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跟科学的一种新证明方式捆绑在一起的。在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之前,科学包含两个方面:理论和实验。一个理论会构造出一个实验,同样实验则会证实或证伪这种理论。但是在计算机那里却诞生出了第三种进行科学工作的方式:仿真。一次仿真,同时就会既是理论也是实验。实际上,当我们在运行一个计算机模型(比如说,汤姆·雷的人工进化模型)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试验一个理论,同时也是让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运转了起来,而且还在不断累积着可以证伪的数据。这种方法为我们研究复杂的生物进化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尽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五、人工进化与自然进化的对比 (一)人工进化的现状 人工进化曾一度作为自然进化的一种仿真,但如今它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世界各地的一些自然学家对野生环境中的生命种群进化进行着长期的观察研究,其中包括塔希提岛的蜗牛,夏威夷/XMLSchema0果蝇,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鸣禽,以及非洲的湖中鱼类。随着研究一年一年地进行下来,科学家们得以有更好地机会去清楚地证明,长期的进化一直在野外上演着。利用细菌和近来投入实验的面象虫开展的较短期研究,在实验室中显示出生物体短期进化的样态。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鸣禽的喙确实会像达尔文所预言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应对干旱引起的食物供给变化而变粗变厚。这些精心的测量证实了:自我管理的适应性变化确实会在自然界中自发出现。它们也明确证明:当那些微不足道却稳定的、针对“不适用”部分的清除工作越来越多时,它们的累积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不过,实验结果却并未显示出有新层级的多样性或任何新物种,甚至也未能证实有新的复杂性涌现出来。这与人工进化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尽管人工进化在计算机模拟中能够产生一些变异,但往往难以突破现有的物种界限,实现真正的创新。
一、引言
在生物学的浩瀚宇宙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如同一颗璀璨而备受争议的恒星。它从提出至今,经历了无数的审视、挑战与拓展。🧐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达尔文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后达尔文主义的一些新视角。
二、眼睛进化的挑战与神创论的影子
(一)复杂结构的质疑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眼睛。设计精巧且相互作用的晶状体、虹膜、视网膜等结构,看起来确实挑战了达尔文那种“轻微、累进的”随机改进机制的可信度。😉正如达尔文在给他的美国朋友阿萨·格雷的信中所写的:“你说的弱点我同意。直到今天,眼睛还是会让我不寒而栗。”格雷遇到的困难是,他想不出在一个没有进化完全的眼睛中,某些部分会有什么用处,例如,一个没有晶状体与之配套的视网膜,或者反过来,没有视网膜与之配套的晶状体能对它的拥有者有什么用处。这就像是一个精密仪器的各个零件,如果单独存在似乎毫无意义,只有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功能。🤔这种思考让一些人不禁联想到了背后是否有神明的造物主的存在,毕竟这样复杂的器官仿佛是一次性完美创造出来的结果。
(二)微小变化的逻辑外推
然而,达尔文并非没有自己的解释思路。他在驯养繁育的过程中已经看到了那“微进化式”的变化——那些具有特别大的豆荚的豆子会繁育出具有更大豆荚的豆子,或者比较矮的马会生出更矮的马。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设想,让我们从这些我们已经看到的事情开始做一个外推。如果我们把这些因为人工选择而造成的微小变化推广到数百万年长的尺度上,那么,当我们把所有这些细微的差异都累加起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让细菌变成珊瑚礁和犰狳的变化,也就是累进的微小变化。就像一场漫长的接力赛跑,每一代生物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进行着细微的调整,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三、达尔文立论的局限性
(一)逻辑推理的缺陷
达尔文的立论,即自然选择可以扩展到解释所有生物,是基于逻辑推理的论断。可是人类的想象和过往经验让人们知道:合乎逻辑的东西未必是实情。合乎逻辑只不过是成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成真的充分条件。这就好比我们在解数学题时,按照逻辑步骤得出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由于题目本身的陷阱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答案错误。在生物学领域也是如此,新达尔文主义试图将一切生物现象归结于适应性选择来解释。例如,蝴蝶翅膀的每一次扇动,叶片上的每一条曲线,鱼的每一个种类都被认为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然而,正如理查德·莱旺顿这位著名的新达尔文主义者所说:“正是因为自然选择什么都能解释,所以它其实什么也没有解释”。这意味着这种解释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就像一把万能钥匙,看似可以打开所有的锁,但实际上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科学验证的困境
生物学家们并不能(或者至少到现在还没有)排除这样的可能,即还有其他的力量在自然中发挥着作用,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出和自然选择类似的效果。这样一来,除非“进化”可以在受控条件下在野外或者在实验室内被复制出来,否则,在此之前,新达尔文主义就仍只是一个好听的“本该如此”式故事;它更像是历史,而非科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直接了当地认为,因为不能被证伪,所以新达尔文主义根本不是什么科学。“不管是达尔文还是任何一个达尔文主义者,迄今为止都还没能为任何一个单独生物体或任何一个单独器官组织的适应性进化提供出一种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因果解释。所有论据——为数还不少[原文如此]——都只是在说这种解释可能成立,意思就是,[这些理论]并非在逻辑上不可行。”这表明新达尔文主义面临着严峻的科学检验难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撑其理论体系。🔍
四、生命形式的因果关系难题
任何共同进化的生物体,看起来都是自我创造出来的。确立其间因果关系的工作就异常繁重了。为进化论寻求更完备解释的部分任务就在于探究自然产生的复杂性以及实体从有部件构成的网络中涌现出来所需遵循的规则,并为此寻求一种更为完备的逻辑解释。比如,我们观察到两个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但是要确切地说明这种共生关系是如何形成并持续下去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包括基因层面的交流、生态位的互补等。这就像是解开一团乱麻,需要耐心地梳理每一个线索。🧶另外,对于人工进化(现在还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完成)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跟科学的一种新证明方式捆绑在一起的。在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之前,科学包含两个方面:理论和实验。一个理论会构造出一个实验,同样实验则会证实或证伪这种理论。但是在计算机那里却诞生出了第三种进行科学工作的方式:仿真。一次仿真,同时就会既是理论也是实验。实际上,当我们在运行一个计算机模型(比如说,汤姆·雷的人工进化模型)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试验一个理论,同时也是让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运转了起来,而且还在不断累积着可以证伪的数据。这种方法为我们研究复杂的生物进化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尽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五、人工进化与自然进化的对比
(一)人工进化的现状
人工进化曾一度作为自然进化的一种仿真,但如今它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世界各地的一些自然学家对野生环境中的生命种群进化进行着长期的观察研究,其中包括塔希提岛的蜗牛,夏威夷/XMLSchema0果蝇,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鸣禽,以及非洲的湖中鱼类。随着研究一年一年地进行下来,科学家们得以有更好地机会去清楚地证明,长期的进化一直在野外上演着。利用细菌和近来投入实验的面象虫开展的较短期研究,在实验室中显示出生物体短期进化的样态。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鸣禽的喙确实会像达尔文所预言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应对干旱引起的食物供给变化而变粗变厚。这些精心的测量证实了:自我管理的适应性变化确实会在自然界中自发出现。它们也明确证明:当那些微不足道却稳定的、针对“不适用”部分的清除工作越来越多时,它们的累积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不过,实验结果却并未显示出有新层级的多样性或任何新物种,甚至也未能证实有新的复杂性涌现出来。这与人工进化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尽管人工进化在计算机模拟中能够产生一些变异,但往往难以突破现有的物种界限,实现真正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