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腿劲不能下跪”到”上岸便倒”—清帝国的伪知识与悲剧性误判

引言

1840年,英军叩关,两江总督裕谦负责镇海防务。裕谦在奏报中对击败洋人表现出极大的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一个广为流传的常识:"夷人腰硬腿直,一击便倒"。裕谦笃信洋人都是些无法弯腰屈腿的蛮夷,一旦上了岸就没有战斗力。

这种认知并非裕谦孤立的想法,而是清帝国上下都普遍认同的伪常识。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发现,这一谬论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并在两百年的时间里根深蒂固地成为了人人信以为真的所谓"真知灼见"。

本文将梳理这一伪知识的形成与蔓延过程,探究其如何最终导致了清帝国在1840年对英军的悲剧性失利。

洋人"腿劲不能下跪"的谬论与乾隆时期的马戛尔尼使团

伪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访清帝国时发生的一幕。

当时,清廷试图将来访的使团当作藩属国的朝贡使臣,要求他们三跪九叩。但马戛尔尼坚持不肯如此做。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冲突。为了讨好乾隆皇帝,负责接待的钦差大臣徵瑞竟然上奏谎称,马戛尔尼等人之所以不肯三跪九叩,是因为"西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

乾隆看到这份奏折后,立即给徵瑞下达了一道谕旨。谕旨中明确指出,自己曾听说"西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所以他们的国家"没有叩头这种礼节,只会脱帽鞠躬点头"。乾隆皇帝还贴心地告诉徵瑞,虽然洋人的腿"俱用布扎缚不能拜跪",但在叩见时"何妨暂时松解",待礼毕后"再行扎缚亦属甚便"。

可事实上,徵瑞从未说过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这种话。但面对皇帝的谕旨,即便他们心中很清楚马戛尔尼等人的膝盖并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当面纠正。于是,徵瑞只好在回奏中照单全收,声称自己仔细观察后发现使团随从都是"绑腿甚紧",因此才无法下跪叩头。

皇帝的话当然是绝对正确的,谁也不敢质疑。于是,这一荒谬的说法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常识。

"腿劲不能下跪"的谬论加固

这一谎言在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来访时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当时,嘉庆皇帝仍然坚持要使团三跪九叩。阿美士德使团拒绝配合,双方陷入了僵局。后来,大臣孙玉庭告诉嘉庆皇帝,自己在广东时曾经召见过英国使臣,发现他们"两腿裤袜绷紧直立而不能曲",只能勉强行"弓身俯伏"之礼。这番话让嘉庆皇帝找到了面子,也进一步巩固了"洋人腿劲不能下跪"这一伪常识。

从此,这一谎言就成为了清帝国上下无人敢于说破的"硬道理"。即便到了1840年英军叩关的时候,人们依旧深信洋人的腿是弯不下去的,只要上了岸就必定失去战斗力。连镇海总督裕谦都完全相信这一论调,结果导致了清军在镇海的惨败。

悲剧的根源

这一伪知识的形成和蔓延,最终酿成了清帝国在1840年对英军的悲剧性失利。

清朝上下之所以会如此盲目地相信这一谬论,根源在于两点:

一是出于满足皇帝虚荣心的需要。在马戛尔尼使团事件中,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官员们不惜编造谎言。这种以粉饰太平为目的的谎言逐渐被强加为不可置疑的事实。

二是出于对皇帝权威的绝对崇拜。乾隆皇帝一旦下达谕旨,哪怕内容荒谬可笑,下属官员也不敢当面反驳,只能被动接受并传播下去。

在这样的官僚文化中,伪知识迅速成为人人皆知的"真知灼见",充斥于清朝上下,最终酿成了1840年悲剧性的失利。

结语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黄一农所言,清帝国的这一伪知识最终"砸了自己的脚"。这一教训昭示我们,当一个社会的知识体系被意识形态裹挟、被权力绑架时,必将导致严重的认知偏差和决策失误。我们应该警醒,不能让同样的悲剧在今天重演。

参考文献:

  1.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2. 孙玉庭《寄圃老人自记年谱》
  3. 梁廷柟《夷氛闻記》卷二
  4. 黄一农《清代的"腿劲不能下跪"谬论及其根源》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