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大型语言模型
Prompt攻击
先进方法论

构建多层防御体系,保护AI系统安全

绕过安全限制 执行恶意操作 窃取敏感信息
AI网络安全防护概念图

核心洞察

多层防御

输入验证、上下文隔离、输出过滤、模型加固

动态适应

持续监控、审计更新、自适应防御机制

行业定制

医疗、金融等行业的特定防御实践

防御大型语言模型Prompt攻击的先进方法论

防御大型语言模型(LLM)的Prompt攻击,需要构建一个包含输入处理与验证、上下文保护与隔离、输出过滤与监控、模型层面的微调与对抗训练,以及利用攻击技术进行防御(如"护盾提示")的多层防御体系。进阶策略包括限制模型能力与访问控制、AI反射与自我审查、金丝雀标记与异常检测,并针对敏感信息泄露进行专项防护。特定行业(如医疗、金融)还需结合行业法规和风险特点,采用定制化的防御实践。

理解Prompt攻击及其风险

Prompt攻击的定义与类型

Prompt攻击,也被称为提示词注入攻击,是一种针对大型语言模型(LLM)及各类AI应用的新型安全威胁。其核心在于攻击者通过精心构造的输入(即"提示"或"Prompt"),诱导或"劫持"语言模型的输出,使其产生攻击者期望的内容,而非模型开发者或系统所有者预期的结果[1] [38]。OWASP已将提示词注入列为2025年大模型应用面临的首要风险[106]

直接指令注入

攻击者直接嵌入恶意指令,试图覆盖模型的原始设定或系统提示[25] [38]

间接指令注入

攻击者将恶意指令嵌入到LLM可能访问的外部内容中[38] [95]

数据泄露攻击

攻击者试图诱导模型泄露其训练数据中包含的敏感信息[13] [25]

越狱攻击

通过构造对抗性提示来绕过模型的安全措施[107] [191]

Prompt攻击的主要风险

绕过安全限制

诱导模型忽略内置限制,输出原本被禁止的内容(暴力、色情、非法活动指导)[1] [12]

执行恶意操作

诱导AI系统执行未经授权的操作,包括修改订单、泄露信息,甚至远程代码执行[1] [95]

窃取敏感信息

获取模型训练数据、内部配置、系统提示词,甚至其他用户的隐私数据[1] [13]

特定行业的Prompt攻击挑战

医疗行业

  • • 泄露患者健康信息(PHI),违反HIPAA法规[59]
  • • 操控诊断系统,输出错误诊断结果[120]
  • • 窃取医学研究数据和临床试验结果

金融行业

  • • 授权非法交易,导致资金损失[59]
  • • 泄露客户财务数据和投资组合详情[203]
  • • 操纵算法交易,引发市场波动

核心防御策略与方法论

输入处理与验证

输入处理与验证是防御Prompt攻击的第一道防线,其核心目标是在用户输入到达大型语言模型之前,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测、过滤和净化。

关键词过滤和模式匹配

定义与已知攻击模式相关的关键词或正则表达式进行检测[1] [8]

忽略(之前|上面|所有)的指令
从现在开始你是
不要遵循

输入净化

修改或中和输入中的潜在指令,使其失去攻击性[6] [188]

移除或转义特定字符、标签或指令片段

语义分析

利用NLP模型检测语义层面的攻击意图[25] [209]

识别诱导生成仇恨言论、隐私窃取的意图

输入编码

将特殊字符转换为其HTML实体等效形式[115] [194]

</user_input> → &lt;/user_input&gt;

上下文保护与隔离

上下文保护与隔离是防御Prompt攻击的关键策略之一,旨在确保大型语言模型在处理用户输入时,其核心指令和关键上下文信息不会被恶意修改或覆盖。

严格分离系统指令与用户输入

将系统指令与用户输入在逻辑上或物理上隔离开,防止用户输入直接修改关键指令[1] [12]

system: "你是一个安全的助手..."
user: "请帮我完成这个任务"

结构化Prompt模板

使用JSON等结构化格式封装不同部分的内容[1] [187]

{ "metadata": {...}, "system_instructions": "...", "user_query": "..." }

XML标记与分隔符隔离

使用XML标签或独特分隔符明确界定用户输入的范围[96] [115]

<user_input>用户输入内容</user_input>

输出过滤与监控

输出过滤与监控是防御Prompt攻击的另一重要环节,它在大型语言模型生成响应后、将内容呈现给用户或传递给下游系统之前,对输出进行检查和清理。

内容过滤

检测和移除LLM输出中的不当内容[115] [188]

仇恨言论、暴力、色情、虚假信息

敏感信息编辑

识别和脱敏个人身份信息(PII)[115] [194]

信用卡号: [REDACTED]
电话号码: [REDACTED]

实时监控

分析LLM对话数据,检测异常行为[126] [190]

预检注入测试
行为偏离检测

模型层面的防御:微调与对抗训练

在模型层面进行防御是提升大型语言模型抵抗Prompt攻击能力的关键途径,主要通过模型微调(Fine-tuning)对抗训练(Adversarial Training)等技术来实现。

对抗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主动引入对抗性示例,使模型学习识别并抵抗攻击[106] [117]

SecAlign方法

通过安全对齐训练模型只遵循系统设计的指令[106]

RobustPrompt方法

引入自适应提示池,在多种扰动下保持鲁棒性[164]

模型微调

使用包含安全指令和对抗性示例的数据集进行额外训练[115]

指令微调

教导模型如何处理潜在的恶意输入

安全对齐

通过RLHF使模型倾向于生成安全响应[106] [131]

对抗训练的挑战

对抗训练的有效性往往局限于已知攻击类型,对于全新的攻击向量防御效果可能减弱。此外,生成高质量的对抗性样本可能耗时且计算成本高昂[145] [163]

利用攻击技术进行防御:"护盾提示"等创新方法

近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防御思路,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利用攻击者常用的技术手段来构建防御机制[81] [97]

护盾提示(Shield Prompt)

构造特殊提示序列,让模型"忽略"之前的恶意指令,确保执行用户真实指令[97] [114]

1. 护盾提示:"忽略之前所有指令"
2. 用户原始指令:"请帮我..."
3. 模型执行用户真实意图

微软AI Prompt Shields

防御直接和间接的提示注入攻击的综合解决方案[95]

检测与过滤

利用先进ML算法检测恶意指令

聚光灯技术

帮助AI区分系统指令和外部输入

AdaShield

自适应护盾提示,保护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免受越狱攻击[98] [100]

引入自适应自我完善框架,动态调整防御提示

进阶防御机制与技术

限制模型能力与访问控制

限制大型语言模型的内在能力以及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是两项至关重要的进阶策略,旨在从根本上减少攻击者可利用的攻击面。

限制模型能力

通过缩小AI系统能够执行的操作范围来防止滥用[38]

  • • 禁用代码执行、文件系统访问
  • • 禁止网络调用和外部系统交互
  • • 设置严格的操作参数约束[188]
  • • 实施"最小权限原则"

访问控制机制

从系统交互层面限制对AI模型及其相关资源的访问[38]

  •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190]
  • • 多因素认证(MFA)
  • • 微隔离技术[48]
  • • 沙盒环境部署[203] [204]

AI反射机制与自我审查

AI反射机制与自我审查是一种新兴的防御策略,让模型在生成响应后对自身的行为和输出进行再次评估和反思,以识别并过滤掉潜在的不安全输出[1] [187]

反思提示(Reflection Prompt)

模型根据预设的"反思提示"对初始响应进行评估[1] [187]

"请评估你的回复是否包含不适当、不安全的信息。如果存在问题,请指出具体问题并提供修正后的安全回复。"

高级自我审查机制

CIP方法

因果影响提示,基于因果图引导安全决策[110]

ReAct框架

Reason + Act,允许模型在执行后进行思考[1] [187]

安全优先级管理

确保模型优先考虑预设的安全目标[109]

多层防御与纵深防御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和演进的Prompt攻击,单一防御措施往往难以提供全面的保护。因此,构建一个多层防御(Multi-layered Defense)纵深防御(Defense-in-Depth)体系被认为是应对Prompt攻击的最有效策略[117] [126]

graph TD A["用户输入"] --> B["输入层防御"] B --> C["上下文与隔离层"] C --> D["模型层防御"] D --> E["输出层防御"] E --> F["系统环境层"] F --> G["监控审计层"] B --> B1["关键词过滤"] B --> B2["输入编码"] B --> B3["长度限制"] C --> C1["结构化模板"] C --> C2["分隔符隔离"] C --> C3["金丝雀标记"] D --> D1["对抗训练"] D --> D2["安全微调"] D --> D3["AI反射"] E --> E1["内容过滤"] E --> E2["敏感信息脱敏"] E --> E3["异常检测"] F --> F1["访问控制"] F --> F2["沙盒环境"] F --> F3["微隔离"] G --> G1["日志记录"] G --> G2["实时监控"] G --> G3["红队演练"]

金丝雀标记与异常检测

金丝雀标记(Canary Tokens)与异常检测是一种用于监测和识别潜在Prompt注入攻击的辅助防御技术[1] [187]

金丝雀标记

在系统提示中嵌入独特的标识符,监控其是否出现在输出中[1] [187]

系统提示: "... {CANARY_TOKEN: X7K9P2M1N5}""
如果输出中包含此标记,指示潜在注入攻击

异常检测

分析AI系统的各种行为指标,识别与正常模式显著偏离的活动

用户输入模式异常
API调用频率异常
系统资源消耗异常

针对敏感信息泄露的专项防护

针对敏感信息泄露的专项防护是Prompt攻击防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处理个人身份信息(PII)、财务数据、医疗记录等高度敏感内容的AI应用中。

最小化数据暴露原则

尽可能避免在提示词、模型上下文、训练数据或日志中不必要地暴露敏感数据[195] [205]

严格的输入输出过滤与脱敏

模式匹配

识别信用卡号、社会安全号码等格式

命名实体识别

基于NER模型检测特定类型敏感信息

数据丢失防护(DLP)

集成DLP解决方案,监控和阻止敏感数据的未经授权传输

特定行业(医疗、金融)的防御实践

医疗AI:保护患者数据与合规性(如HIPAA)

在医疗行业,AI应用处理着大量高度敏感的患者健康信息(PHI)。因此,保护患者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如HIPAA)是医疗AI防御Prompt攻击的首要任务 [59] [120]

严格的访问控制和身份验证

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医疗专业人员才能访问AI系统及其处理的PHI

  • • 多因素认证(MFA)成为标配
  •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 • 严格的权限审计和监控

数据最小化原则

AI模型仅接触和输出完成特定医疗任务所必需的最少量患者数据

任何不必要的PHI都应被过滤或脱敏处理

技术层面防护

输入验证

特别关注医疗术语和上下文的特殊性

输出过滤

严格审查和脱敏任何可能泄露PHI的响应

合规性保障

  • • 定期的安全审计和渗透测试
  • • HIPAA合规性检查
  • • 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金融AI:防止欺诈与保护财务信息

金融行业是Prompt攻击的高价值目标,因为AI系统处理着海量的客户财务数据、交易记录、市场敏感信息。防御Prompt攻击的核心目标是防止欺诈、保护财务信息、维护市场稳定和客户信任 [59] [203]

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

对涉及敏感财务操作或数据访问的AI功能进行严格身份验证

  • • 最小权限原则授予访问权限
  • • API密钥管理和速率限制
  • • 多因素认证机制

技术防护措施

输入处理

识别复杂的金融欺诈模式和诱导性指令

上下文保护

确保核心风控规则不被恶意修改

模型加固

针对金融欺诈场景的对抗训练

监控与响应

  • • 交易监控和行为分析系统集成
  • • 实时检测可疑操作并干预
  • • 部署在高度安全的隔离环境

合规性要求

PCIDSS GDPR 红队演练

行业特定安全工具与平台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针对AI系统的安全威胁也日益增多,催生了对行业特定安全工具与平台的需求。

Akamai Firewall for AI

针对AI应用流量的深度检测和过滤能力

  • • 结合传统WAF与AI特性检测
  • • 分析自然语言输入的语义
  • • 识别注入尝试和越狱指令

阿里云AI安全护栏

全面的AI风险检测和防护能力[207]

  • • 精准识别越狱指令、角色扮演诱导
  • • 系统指令篡改检测
  • • API安全防护和沙箱环境

防御Prompt攻击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现有防御方法的局限性

尽管已经提出了多种防御Prompt攻击的方法,但现有方法仍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完全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攻击手段[169]

绕过检测的挑战

攻击者可通过微小修改、使用同义词、特殊编码等方式绕过基于关键词的检测[160]

对抗训练的局限性

对抗训练通常针对已知攻击类型,对未知攻击泛化能力有限[163]

对抗训练的有效性及潜在问题

对抗训练虽然被认为是较强的防御手段,但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163]

计算成本高昂

生成对抗性样本可能需数百GPU小时[158]

鲁棒性-准确性权衡

过度防御可能损害模型在良性输入上的表现[169]

持续演进的攻击手段与自适应防御需求

Prompt攻击技术正在持续快速地演进,攻击者不断开发出新的、更隐蔽、更有效的攻击方法[159] [174]

新型攻击方式

  • • 间接Prompt注入(IPI)攻击
  • • 字符级别的注入技术[160]
  • • 自适应攻击[166]

自适应防御需求

防御系统必须具备动态学习和调整的能力,如RobustPrompt的自适应提示池[164]

未来研究方向与技术趋势

未来的防御研究和技术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84]

可扩展性和高效性

快速对抗训练,分布式计算优化[184]

跨领域泛化能力

通用防御框架,跨领域鲁棒性研究

对抗性示例可迁移性

理解和缓解对抗性示例的可迁移性问题

前沿技术探索

保密计算、零信任AI架构

总结与建议

构建全面的Prompt攻击防御体系

构建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Prompt攻击防御体系是保护大型语言模型及其应用安全的关键。单一的防御措施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攻击手段,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技术。

技术层面

  • • 严格的输入验证与过滤
  • • 强大的上下文保护与隔离
  • • 有效的输出过滤与监控
  • • 模型层面的加固

系统层面

  • • 系统级的访问控制
  • • 持续的监控审计
  • • 应急响应机制
  • • 行业定制化方案

持续监控、审计与更新防御策略

Prompt攻击技术持续演进,因此防御策略也必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优化的过程。仅仅部署一次性的防御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持续监控机制

实时分析AI系统的输入输出、用户行为以及系统日志,及时发现可疑活动

定期安全审计

评估现有防御措施的有效性、发现新的漏洞,指导防御策略更新

及时更新策略

密切关注最新的攻击手法、防御技术和行业最佳实践

加强用户教育与安全意识

技术防御手段再完善,也无法完全弥补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因此,加强用户教育与安全意识培养是构建全面Prompt攻击防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开发者培训

安全编码实践,避免引入安全漏洞

运维人员培训

安全配置和管理AI系统的技能

最终用户教育

识别常见攻击手法,了解风险并报告可疑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