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7工艺缺陷
与稀有金属方案的
深度分析

探索钴、钌等关键材料在先进制程中的应用挑战, 分析其与良率问题、性能瓶颈的内在关联

半导体工艺技术
稀有金属材料
缺陷分析
半导体晶圆制造洁净室内部环境

良率挑战

钴材料CMP工艺困难导致7nm工艺良率比目标落后12个月

性能瓶颈

钴的高电阻率(铜的3倍)直接影响芯片性能和功耗表现

技术演进

Intel 4转向增强型铜(e-Cu)并引入EUV实现工艺优化

1. Intel 7工艺概述与挑战

1.1 技术定位与目标

Intel 7工艺,最初被称为10nm Enhanced SuperFin (10ESF),是英特尔公司在其半导体制造技术路线图上的重要节点。 [672] 该工艺的命名变更更多是营销策略, 因为"纳米"级别的工艺节点名称已不再直接对应晶体管栅极的实际物理尺寸。 [417] [426]

关键性能提升

英特尔宣称Intel 7工艺相比10SF工艺能够带来10-15%的每瓦性能提升, 这一提升幅度被视为等同于一个完整技术节点迭代的性能增益。 [417] [143]

该工艺主要用于生产英特尔的第12代酷睿Alder Lake、第13代酷睿Raptor Lake以及后续的Raptor Lake Refresh处理器, 同时也涵盖了英特尔的Xe-HP图形处理单元。 [426] [143] Intel 7工艺是英特尔最后一项主要使用深紫外光刻(DUV)技术的制造工艺节点[426] [672]

1.2 研发与量产挑战

Intel 7工艺的研发与量产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个核心挑战来自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集成。 在Intel 7的前身10nm工艺节点中,英特尔率先在部分互连层引入了钴(Co)材料, 旨在利用钴优异的抗电迁移特性来替代传统的铜或钨。 [378] [419]

钴 (Co)

  • 优异抗电迁移特性
  • 电阻率是铜的3倍
  • CMP工艺挑战大

铜 (Cu)

  • 低电阻率
  • 电迁移问题严重
  • 成熟工艺技术

良率危机

根据多方报道,Intel 7nm工艺的量产时间表一再推迟,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良率未达预期[618] [619] 在2020年,英特尔CEO Bob Swan曾公开表示, 7nm工艺的良率比内部目标落后了约12个月[619]

2. Intel 7工艺中稀有金属的应用

2.1 互连层中钴(Co)的应用及其演变

在Intel 7工艺及其前代10nm工艺中,钴(Co)作为一种关键的稀有金属,在互连层的特定部分得到了应用。 最初,在Intel的10nm工艺节点,钴被引入到最底层的金属堆栈,特别是M0和M1层, 以及中间连线(MOL)的接触点(contact)部分。 [652] [653]

钴的应用优势

英特尔宣称在10nm工艺的M0和M1层使用钴,可以实现层到层电阻降低2倍, 并在层内部将电迁移问题改善5-10倍[652] [653]

然而,钴的电阻率本身比铜高出约三倍,这构成了其应用的主要缺点。 [655] [419] 在后续的Intel 4工艺中,英特尔转向了增强型铜(eCu)技术, 在最低的四个金属层中结合了钽、钴与纯铜材料。 [649] [651]

2.2 阻挡层中钽(Ta)等材料的使用

除了作为互连材料的钴和铜之外,稀有金属钽(Ta)及其化合物(如氮化钽 TaN)在阻挡层和衬垫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的铜互连技术中,氮化钽(TaN)是常用的阻挡层材料[651] [664]

钽材料要求

  • • 纯度:5N5 (99.9995%以上)
  • • 厚度:约2nm
  • • 杂质含量:低于0.1ppm
  • • 晶粒尺寸:30nm以下

阻挡层功能

  • • 防止铜原子扩散
  • • 改善金属与介电层粘附性
  • • 提供电学隔离
  • • 确保长期可靠性

2.3 高k金属栅极(HKMG)中材料的应用

自45nm节点起,英特尔率先在业界引入高k金属栅极(HKMG)技术, 以替代传统的二氧化硅栅极介质,这一革新显著降低了栅极漏电流并提升了晶体管性能。 [654] [677]

HKMG材料体系

高k介质材料
  • • 二氧化铪 (HfO₂)
  • • 掺杂/复合铪氧化物
  • • 高介电常数
  • • 良好热稳定性
金属栅极材料
  • • 氮化钛 (TiN)
  • • 氮化钽 (TaN)
  • • 氮铝钛 (TiAlN)
  • • 多种功函数金属

2.4 其他潜在稀有金属(如钌Ru)的探索

除了钴和钽之外,钌(Ru)作为一种潜在的互连材料,在半导体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 钌的特性介于钴和铜之间,它不像钴那样具有极高的电阻率, 同时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优于铜的抗电迁移能力。 [664] [665]

钌的优势特性

IBM和三星等公司已经展示了使用钌代替铜的新型互连方案, 通过减法patterning和EUV光刻,实现了18nm金属间距的互连。 [664]

Intel在IEDM 2024上展示的"减法钌"(subtractive ruthenium)工艺, 通过在25纳米及以下间距的互连中结合气隙和减法钌,实现了高达25%的线间电容降低。 [494] [496]

3. 稀有金属方案与工艺缺陷的关联性分析

3.1 钴(Co)的特性及其引入的缺陷

3.1.1 高电阻率导致的性能与功耗问题

钴(Co)的固有高电阻率是导致性能与功耗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传统的铜(Cu)互连相比,钴的体电阻率大约是铜的三倍[655] [419]

电阻率影响分析

铜 (Cu): 1.7 μΩ·cm
钴 (Co): ~5.6 μΩ·cm
相差约3.3倍

互连电阻的增加直接导致了RC延迟的增大,这会限制芯片的整体性能, 特别是在对延迟敏感的关键路径上。同时,更高的电阻也意味着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焦耳热, 从而导致芯片的动态功耗增加

3.1.2 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的挑战与良率问题

当引入钴(Co)作为互连材料时,其在CMP过程中的行为特性给工艺带来了新的挑战, 并直接影响芯片的良率。钴相较于传统的铜或钨,其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能有所不同, 这使得针对钴的CMP工艺窗口更窄,控制难度更大。

CMP挑战
  • • 腐蚀(corrosion)风险
  • • 过度抛光(dishing)
  • • 表面缺陷
  • • 选择性控制困难
良率影响
  • • 互连线几何形状偏差
  • • 电学性能下降
  • • 可靠性问题
  • • 芯片失效风险

一篇知乎专栏文章甚至将钴的使用列为导致Intel 10nm量产困难的最大元凶之一, 并推测其CMP相关的问题可能也是后续13/14代酷睿处理器出现"缩缸"问题的潜在原因之一。 [657]

3.1.3 电迁移与长期稳定性问题

尽管钴(Co)的引入部分原因是为了改善电迁移问题,但其在Intel 7工艺中的实际表现和长期稳定性仍存在复杂因素。 电迁移是金属导线中在高电流密度下,电子风驱动金属原子发生定向扩散的现象, 可能导致导线内形成空洞或晶须。 [652] [586]

平衡策略的挑战

在Intel 7工艺中,为了平衡电阻和电迁移,采用了包含钴的钽隔离层以及带有铜合金的氧化碳等复合方案。 带钴的钽隔离层虽然可延长电子迁移寿命,但电阻变大; 而带铜合金的氧化碳虽然可降低电阻,但电子迁移寿命可能变短[649] [650]

3.2 钴与钌(Ru)组合在CMP工艺中的问题

在Intel 10nm工艺节点的研发过程中,其与钌(Ru)的组合应用在化学机械抛光(CMP)工艺中也遇到了显著的困难。 根据EE Times Japan的报道,Intel在10nm工艺中,其阻挡层材料据称使用了含有钴的钌(Co-containing Ru)[247] [233]

CMP工艺挑战

这种材料组合的CMP工艺不顺利,被认为是导致Intel 10nm工艺量产受阻的关键问题之一。 钴和钌在CMP过程中可能面临去除速率选择比的控制、电化学腐蚀问题、 表面钝化和氧化控制以及抛光后清洗的挑战[233] [247]

3.3 高k金属栅极材料与缺陷的潜在关联

高k金属栅极(HKMG)技术虽然提升了晶体管性能,但其引入的复杂材料体系也可能带来新的缺陷和可靠性挑战。 高k介质材料,主要是铪(Hf)基氧化物(如HfO₂),虽然具有高介电常数的优势, 但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HfO₂缺陷类型
  • • 氧空位缺陷
  • • 界面态密度
  • • 费米能级钉扎
  • • 阈值电压不稳定
可靠性影响
  • • 载流子迁移率退化
  • • 栅极漏电流增加
  • • 器件性能漂移
  • • 长期稳定性下降

特别是HfO₂薄膜中的氧空位缺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氧空位会导致阈值电压(Vt)的不稳定、 沟道载流子迁移率的退化以及器件可靠性的降低。 [539] 金属栅极与高k介电层之间的界面质量、金属栅极本身的功函数稳定性以及其在后续高温工艺步骤中的热稳定性都是需要严格控制的。

4. Intel 7工艺缺陷的具体表现与成因

4.1 良率问题

CMP缺陷与材料兼容性

Intel 7工艺在研发和量产初期遭遇了显著的良率挑战,这直接导致了产品发布的多次延迟。 [498] [511]

CMP相关缺陷

碟形化、侵蚀、划痕、残留颗粒、腐蚀坑

材料兼容性

界面分层、薄膜开裂、界面反应、扩散问题

Intel曾公开承认其7nm工艺存在"缺陷模式"(defect mode), 导致良率下降,并使其内部目标推迟了约12个月。 [511] [512]

4.2 性能不达标

互连电阻增加、延迟增大

Intel 7工艺在追求性能目标的过程中,互连电阻的增加及其导致的信号延迟增大是一个显著的挑战。 钴的本征电阻率远高于铜,尽管其在超细尺寸下具有电迁移优势。

钴电阻率 ~5.6 μΩ·cm
铜电阻率 ~1.7 μΩ·cm
电阻比 3.3:1

RC延迟是限制芯片工作频率和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互连电阻过大时,信号在芯片内部的传输速度会变慢, 导致处理器无法达到预期的时钟频率或数据吞吐率。

4.3 功耗过高

电阻损耗增加

Intel 7工艺中,功耗过高的问题与互连电阻的增加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而这又与钴(Co)等稀有金属的应用方案紧密相连。 根据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功耗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P = I²R)。

功耗影响分析

动态功耗增加 显著
电池续航影响 负面
散热设计要求 提高
最高可持续性能 受限

4.4 稳定性问题

电迁移、界面缺陷

Intel 7工艺的稳定性问题,特别是长期可靠性,受到电迁移和潜在界面缺陷等因素的影响。 电迁移是金属互连线在高电流密度下,金属原子因电子撞击而发生迁移的现象。 [652] [586]

界面缺陷风险

钴与钽、钴与铜合金、或这些材料与周围介质层之间的界面处可能存在原子结构失配、杂质聚集等问题

CMP残留影响

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表面损伤或残留物,可能成为潜在的可靠性薄弱环节

5. Intel后续工艺(Intel 4)对稀有金属方案的调整与改进

5.1 从纯钴向增强型铜(e-Cu)等合金的转变

在经历了Intel 10nm和Intel 7工艺中对钴(Co)作为主要互连材料的探索和应用后, 英特尔在后续的Intel 4工艺节点上对其互连方案进行了显著的调整, 核心转变是从纯钴或钴主导的方案转向了增强型铜(enhanced Copper, eCu)技术[649] [651]

增强型铜 (eCu) 结构

纯铜核心
钴包层
钽阻挡层

设计优势

  • • 铜提供低电阻率
  • • 钴改善电迁移性能
  • • 钽防止铜扩散
  • • 平衡性能与可靠性

应用范围

Intel 4工艺在最低的四个金属层中采用这种增强型铜技术, 非常好地平衡了电子迁移寿命和电阻。 [651]

技术演进意义

这一转变标志着英特尔在先进互连材料选择上的一次重要策略调整, 旨在克服纯钴带来的瓶颈,并更好地满足更高性能和更低功耗的需求。 与Intel 7工艺中带钴的钽隔离层(电阻较大)和带铜合金的氧化碳(电迁移寿命较短)的方案相比, Intel 4的eCu方案在性能和可靠性之间取得了更优的平衡。 [649] [650]

5.2 EUV光刻技术的引入对工艺流程的简化

Intel 4工艺是英特尔首个正式采用极紫外光刻(EUV)技术进行量产的工艺节点。 EUV光刻的引入对Intel 4的整个工艺流程,包括稀有金属的图案化和集成,带来了显著的简化效果。 [657] [672]

Intel 7 (DUV)

  • 自对准四重图案化 (SAQP)
  • 复杂多重曝光
  • 更多掩模层数
  • 良率风险增加

Intel 4 (EUV)

  • 简化图案化流程
  • 更少曝光次数
  • 掩模总数减少20%
  • 生产步骤减少5%

EUV技术优势

根据英特尔的估算,EUV的加入使得Intel 4工艺的掩膜总数比Intel 7工艺减少了约20%, 生产步骤总数也减少了5%。这种简化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还有望改善整体良率,因为工艺步骤的减少意味着潜在的缺陷引入点的减少。 [585]

6. 结论与展望

6.1 Intel 7工艺缺陷与稀有金属方案选择的关键总结

Intel 7工艺的缺陷问题,特别是良率低下、性能不达标、功耗过高和稳定性风险, 与其在先进节点下对稀有金属方案(尤其是钴)的探索性应用密切相关。 钴的引入旨在解决传统铜互连在微缩至10nm及以下节点时面临的电迁移和电阻挑战, 但其固有的高电阻率直接导致了性能瓶颈和功耗增加

更为关键的是,钴在化学机械抛光(CMP)等关键工艺步骤中的集成难度极大, 容易产生腐蚀、碟形化等缺陷,严重影响了芯片的良率。钴与钌等其他稀有金属的组合应用, 虽然在理论上可能带来性能优势,但在CMP等实际工艺中进一步加剧了复杂性,对良率构成了严峻考验。

核心经验教训

Intel 7工艺的经验教训凸显了在先进制程中,新材料的选择并非简单的性能替换, 而是一个需要在材料特性、工艺可行性、成本控制以及最终器件性能、功耗、良率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复杂权衡的系统工程问题。 英特尔在后续Intel 4工艺中转向增强型铜(e-Cu)并引入EUV光刻,正是对这些挑战的积极回应和策略调整。

6.2 先进工艺节点下稀有金属应用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互连技术发展

  • 钴和钌仍将是重要候选材料
  • • 钴在特定关键层继续发挥作用
  • • 钌在"减法钌"方案中展现前景
  • • 其他稀有金属如钼、铑的探索

高k金属栅极技术

  • • 铪基材料仍将是主流
  • • 更高k值、更低缺陷密度需求
  • • 功函数金属选择更复杂
  • • 界面质量控制要求更高

核心挑战

未来稀有金属应用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原子级别精确控制材料特性、界面质量, 并开发出与之匹配的高效、低缺陷制造工艺。 钌的CMP工艺、与现有工艺的兼容性以及成本控制仍是其大规模应用的障碍。

供应链安全

全球稀有金属供应链保障

成本效益

材料成本与性能平衡

环境影响

可持续制造与回收

持续的材料创新、工艺优化以及跨学科的合作将是推动先进半导体技术发展的关键。 半导体产业正站在新材料革命的十字路口, 稀有金属的科学应用将成为决定下一代芯片性能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