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n3 GSPO 与
DeepSeek-R1 GRPO
算法深度对比分析
探索大型语言模型强化学习算法的创新突破与性能差异
GSPO
序列级别优化
训练效率
+40%
MoE支持
优秀
GRPO
组内相对优化
内存占用
-40%
实现复杂度
较低
关键性能指标
2.3×
训练速度提升
71.2%
AIME准确率
81.5
AIME25分数
核心发现
GSPO (Group Sequence Policy Optimization) 和 GRPO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是两种用于大型语言模型强化学习的算法。GSPO 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优化粒度从 token 级别提升至序列级别,从而在训练稳定性、效率和最终模型性能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混合专家(MoE)模型和长序列生成任务。相比之下,GRPO 通过组内相对奖励来估计优势函数,避免了独立价值网络的需求,降低了计算开销,但在训练稳定性和处理复杂任务方面可能面临挑战。
算法原理与设计
1.1 GSPO 核心原理
Group Sequence Policy Optimization (GSPO) 是一种专为训练大规模语言模型 (LLM) 而设计的强化学习算法,其核心创新在于将优化和评估的粒度从传统的 token 级别提升至整个序列(sequence)级别[1] [2]。
数学原理
序列重要性比率:
s_i(θ) = (π_θ(y_i|x) / π_θ_old(y_i|x))^(1/|y_i|)
GSPO 算法流程
flowchart TD
A["采样生成一组回答"] --> B["计算序列级重要性权重"]
B --> C["序列级别奖励计算"]
C --> D["序列级别标准化"]
D --> E["序列级别裁剪"]
E --> F["梯度更新优化"]
B1["新旧策略下整个序列生成概率比值"] --> B
C1["整个序列的质量评估"] --> C
E1["限制策略更新幅度"] --> E
style A fill:#f3f4f6,stroke:#374151,stroke-width:2px,color:#1f2937
style B fill:#e5e7eb,stroke:#374151,stroke-width:2px,color:#1f2937
style C fill:#e5e7eb,stroke:#374151,stroke-width:2px,color:#1f2937
style D fill:#e5e7eb,stroke:#374151,stroke-width:2px,color:#1f2937
style E fill:#e5e7eb,stroke:#374151,stroke-width:2px,color:#1f2937
style F fill:#f97316,stroke:#ea580c,stroke-width:3px,color:#ffffff
style B1 fill:#f9fafb,stroke:#6b7280,stroke-width:1px,color:#374151
style C1 fill:#f9fafb,stroke:#6b7280,stroke-width:1px,color:#374151
style E1 fill:#f9fafb,stroke:#6b7280,stroke-width:1px,color:#374151
1.2 GRPO 核心原理
1.3 重要性采样机制对比
特性 | GSPO (序列级别) | GRPO (Token级别) |
---|---|---|
采样级别 | 序列级别 (Sequence-level)[1] [19] | Token 级别 (Token-level)[1] [20] |
重要性比率 | 基于整个序列的似然度,并进行长度归一化:
s_i(θ) = (π_θ(y_i|x)/π_θ_old(y_i|x))^(1/|y_i|)
[19]
|
基于每个 token 的似然度:
w_{i,t}(θ) = π_θ(y_{i,t}|x, y_{i,<t})/π_θ_old(y_{i,t}|x, y_{i,<t})
[21]
|
理论依据 | 与重要采样的基本原理一致,认为奖励和优化的颗粒度应与实际评判标准(整个序列)一致[19] [20] | 在 token 级别进行离策略校正,但可能因与序列级别奖励不匹配而引入噪声[19] |
方差控制 | 通过序列级别采样和长度归一化有效降低方差,提高训练稳定性[19] [20] | Token 级别方差易累积,尤其在长序列和 MoE 模型中,可能导致训练不稳定[20] [19] |
裁剪机制 | 在序列级别对重要性比率 s_i(θ) 进行裁剪[19] | 在 token 级别对重要性比率 w_{i,t}(θ) 进行裁剪[22] |
性能表现与效果
2.1 训练效率与稳定性分析
应用场景与优势
3.1 GSPO 应用场景
3.2 GRPO 应用场景
3.3 不同模型架构适用性对比
模型架构 | GSPO 适用性 | GRPO 适用性 |
---|---|---|
混合专家 (MoE) |
卓越
天然适应动态路由,无需额外稳定措施 |
挑战
需要路由重放等复杂技巧 |
稠密模型 (Dense) |
优秀
在长序列任务中表现突出 |
良好
资源效率优势明显 |
长序列生成 |
理想
序列级优化避免噪声累积 |
一般
token级优化可能不稳定 |
实现细节与复杂度
GSPO 实现核心
关键步骤
- 1 序列采样与分组
- 2 序列似然性计算(带长度归一化)
- 3 序列级别奖励与优势估计
- 4 序列级别裁剪与目标函数构建
- 5 梯度更新优化
复杂度分析
- 计算复杂度:序列生成 + 序列概率计算[19]
- 内存复杂度:存储序列和序列级概率
- 实现复杂度:需要构建序列级优化框架
基础设施需求对比
内存需求
GSPO
中等
GRPO
较低
PPO
较高
计算效率
GSPO
高效
GRPO
快速
PPO
标准
实现难度
GSPO
较高
GRPO
中等
PPO
标准
总结与展望
综合对比总结
优缺点总结
未来研究方向
理论深化
- • GSPO 收敛性分析
- • 样本复杂度研究
- • 优势函数估计改进
应用扩展
- • 多模态任务适配
- • 复杂决策任务验证
- • 新兴架构适配性
技术融合
- • 离线强化学习结合
- • 课程学习集成
- • 可解释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