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rch
自主神经架构发现的突破
核心目标与项目概述
系统架构与核心组件
多智能体协作框架
ASI-Arch 的核心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由三个主要LLM驱动的智能体组成的闭环多智能体系统10 38。这个框架旨在模仿并自动化整个科学研究过程,每个智能体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Researcher"] -->|"提出架构概念"| B["工程师
Engineer"] B -->|"训练模型"| C["分析师
Analyst"] C -->|"分析结果"| A D["认知库
Cognition Base"] -->|"提供知识支持"| A E["记忆库
Memory Base"] -->|"历史实验数据"| A E -->|"训练数据"| B E -->|"评估数据"| C A -->|"更新发现"| E B -->|"存储结果"| E C -->|"反馈建议"| E classDef researcher fill:#dbeafe,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classDef engineer fill:#dcfce7,stroke:#16a34a,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classDef analyst fill:#fef3c7,stroke:#d97706,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classDef database fill:#f3e8ff,stroke:#7c3aed,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classDef cognition fill:#fce7f3,stroke:#db2777,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class A researcher class B engineer class C analyst class D cognition class E database
智能体模块 | 核心职责 | 关键特性与流程 |
---|---|---|
研究员 (Researcher) | 提出新的神经架构概念,生成PyTorch代码 |
1. 查询记忆库与认知库
2. 构思新架构理念,撰写动机说明 3. 四步创新流程 4. 创造全新设计概念 |
工程师 (Engineer) | 接收研究员代码,在真实环境中训练模型 |
1. 自我修正训练流程
2. 处理模型训练(20M参数模型) 3. 迭代调试循环 |
分析师 (Analyst) | 分析训练结果,与基线及历史架构比较 |
1. 进行类似消融研究的分析
2. 结合文献知识和实验数据 3. 撰写报告说明成功与失败原因 |
技术实现细节
基于大模型的自主研究引擎
通过多个LLM-based的智能体协同工作,模拟人类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
"探索-验证"两阶段策略
探索阶段快速测试小型模型,验证阶段将候选架构扩展到更大规模进行严格验证。
创新的适应度函数
综合考量客观性能和架构质量,避免"奖励黑客",发现真正有价值的设计。
技术栈与工具
核心框架
- Python 3.10
- PyTorch 2.4.0
- Docker & Docker Compose
支持服务
- MongoDB 4.4+
- OpenSearch
- Conda 环境管理
安装与运行指南
环境准备与依赖安装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GAIR-NLP/ASI-Arch.git
cd ASI-Arch
conda create -n asi-arch python=3.10
conda activate asi-arch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系统要求
启动流程
数据库服务
启动MongoDB容器和FastAPI服务器,存储实验数据
认知基础
启动OpenSearch和RAG API,提供知识支持
执行管道
启动自主架构发现管道,开始演化循环
性能表现与分析
实验设置与基准模型
性能对比:ASI-Arch 模型 vs. 人类设计模型
架构 | 训练损失 ↓ | 训练困惑度 ↓ | 评估损失 ↓ | 评估困惑度 ↓ | 平均分 ↑ |
---|---|---|---|---|---|
DeltaNet | 3.194 | 24.41 | 3.204 | 24.64 | 55.67 |
Gated DeltaNet | 3.178 | 24.00 | 3.188 | 24.22 | 56.12 |
ASI-Arch Model 1 | 3.162 | 23.61 | 3.172 | 23.82 | 57.34 |
ASI-Arch Model 5 | 3.134 | 22.97 | 3.144 | 23.18 | 59.01 |
模型 | 类型 | Wiki. ppl ↓ | LMB. ppl ↓ | PIQA acc ↑ | Hella. acc ↑ | Avg. ↑ |
---|---|---|---|---|---|---|
Mamba2 | 人类设计 | 27.08 | 40.09 | 67.90 | 42.25 | 47.84 |
Gated DeltaNet | 人类设计 | 27.62 | 38.69 | 68.28 | 40.77 | 47.32 |
PathGateFusionNet | AI发现 | 26.76 | 37.40 | 68.77 | 41.57 | 48.51 |
创新性分析
超越传统神经架构搜索
ASI-Arch 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神经架构搜索(NAS)的范畴,实现了从"自动化优化"到"自动化创新"的范式转变515 630。
ASI-Arch系统展现了人工超智能用于AI研究(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for AI Research, ASI4AI)的潜力515 597。它不再局限于人类预定义的模块组合,而是能够自主生成全新的架构概念。
自主提出新颖架构概念
ASI-Arch系统具备了自主提出新颖神经网络架构概念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优化现有设计或组合已知模块。这标志着AI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个关键的创新点在于ASI-Arch能够生成"超出分布"(out-of-distribution)的架构,即那些人类设计师可能从未考虑过或认为不可行的设计461。
发现的新型线性注意力架构及其设计原则
巧妙的模块组合
将不同功能的组件以新颖的方式结合,形成高效的混合架构
动态参数调节
所有SOTA架构都包含可学习的门控温度参数
跨尺度信息流
创新性地结合局部卷积与全局注意力
AI在架构设计中展现的"非直观"创新
ASI-Arch所展现的创新性,一个尤为引人深思的方面是AI在架构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的"非直观"创新。这意味着AI系统能够发现一些与人类直觉相悖,或者人类设计师通常不会尝试,但实际效果却非常出色的设计策略和模块组合。
典型创新特征
- 非直观的模块组合
- 动态参数调节的广泛应用
- 跨尺度信息流的创新整合
突破性发现
这些"非直观"的创新设计,如同AlphaGo在围棋对弈中走出令人类棋手惊讶的"神之一手",表明了AI系统已经具备了超越人类现有认知边界,发现全新、有效解决方案的潜力。
总结与展望
ASI-Arch 项目的里程碑意义
ASI-Arch 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自主科学研究能力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具有深远的里程碑意义。它首次系统性地证明了AI能够超越人类专家,在复杂的神经架构设计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
ASI-Arch 成功打破了AI研究的人力瓶颈,展示了通过大规模计算和智能算法驱动科学发现的可行性。其提出的"科学发现的缩放定律"更是从理论上论证了计算能力与创新产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233 515。
AI自主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发展趋势
- 更强大的基础模型与多模态能力的结合
- 更高效的探索策略与知识表示方法
- 人机协同的科研新模式
应用拓展方向
- 材料科学与药物研发
- 芯片设计与系统工程
- 基础物理与数学研究
潜在应用与影响
ASI-Arch 项目所展现的AI自主研究能力,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潜在应用与影响。最直接的应用领域自然是人工智能本身的持续进化。通过AI设计更优的AI模型,可以形成一个正向反馈循环,加速AI技术在各个方面的性能提升和能力拓展。
缩短研发周期
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降低研发成本
减少人力依赖
突破认知局限
发现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