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革命与和平的复杂画卷 New

法国战车与化学武器的恐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法国拥有着一种小巧却极具战斗力的战车——“雷诺FT”。这款长约5米、重7吨的战车可容纳两人,即一名司机和一名枪手。尽管它的体积不大,但在战场上却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这残酷的战争中,比战车更为致命的是化学武器的使用。

化学的进步得益于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但在这场战争中却变成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工具。交战双方大量使用毒气,使无数士兵遭受了难以言喻的痛苦。例如,刺激性物质如催泪瓦斯,瘫痪剂如芥子气(由诺贝尔奖得主弗里茨·哈伯发明),以及窒息剂如光气和氯气等。这些化学物质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人体造成伤害,有的会灼伤皮肤和黏膜,影响气管和肺;有的则会在肺部产生过多的液体,导致受害者窒息而亡。最早使用毒气的是法国人,他们在1914年8月向德国人发射了刺激性毒气。而到了1915年4月,德国人在第二次伊珀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致命的氯气,一团有毒的淡黄色烟雾致使法军仓皇撤退。为了应对这种恐怖的化学武器袭击,士兵们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这一场景仿佛是地狱降临人间,每一个士兵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

巴雪戴尔战役与意大利的困境

由于法国的衰落和俄国的危机,只剩下英国是可以进攻的协约国。1917年7月,在伊珀尔附近的一次攻击中,黑格提议袭击比利时佛兰德斯的德国潜艇基地。然而,这次战役并不顺利,德国人英勇地进行了自卫,多雨的八月将佛兰德斯的黏土变成了泥沼,吞噬着士兵和战车。此次战役名叫巴雪戴尔战役,又称第三次伊珀尔战役。虽然协约国军队最终获胜,但却付出了血的代价:加拿大派出了约16000人参战,然而最后幸存的只有大约1/5。11月初,这场新的索姆河战役结束时,共有7万名士兵丧生。这一战中,英国和法国还调动了空军增援意大利。自开战以来,意大利人已经在伊松佐河打了11场战役,并且刚刚在卡波雷托(今斯洛文尼亚的科巴里德)输掉了第12场。德国在东线将俄国打得溃不成军后,又于10月24日支援奥匈帝国发动了进攻。意大利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被德奥联军在卡波雷托一举击败。卡尔多纳将军对意军要求严苛,但结果却令人意外:28万士兵投降,35万士兵叛逃,4万名意大利士兵伤亡。11月9日,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将战线稳定在了距威尼斯仅30千米的地方。意大利的局势可谓是岌岌可危,整个国家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

俄国革命的浪潮

卡波雷托战役结束时,恰逢布尔什维克夺取俄国政权。在此之前8个月,俄国政治和社会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1917年5月,临时政府总理格奥尔基·利沃夫试图通过拉拢社会革命党人来打破临时政府的僵局。其中一名社会革命党人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成了临时政府司法和军事部长,并领导新一轮的进攻。然而,7月的进攻失败,激起了只想回家拿一小块地、靠种田为生的农民士兵的愤怒,也耗尽了前线士兵的最后一丝士气。反战情绪达到顶点:工人们在彼得格勒起义,驻扎在该市的士兵和克伦施塔特附近海军基地的水兵也加入了起义的行列。起义最终被镇压,被指控组织此次起义的布尔什维克派或被逮捕或逃离。列宁逃往芬兰避难。克伦斯基作为唯一一位同时兼任彼得格勒苏维埃政府和国家杜马的部长,接替利沃夫出任总理。

克伦斯基任命反革命的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将军为俄军最高统帅。9月,在右翼的鼓动下,科尔尼洛夫发动政变,试图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最后由于布尔什维克反对而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的政变壮大了布尔什维克的势力,削弱了临时政府的统治力量。与此同时,士兵叛逃,农民占领土地,俄国少数民族(波兰人、乌克兰人、芬兰人、波罗的海人……)要求自治或独立。临时政府的权威逐渐消失。这一系列事件仿佛是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俄国,每一个角落都被卷入了这场变革的漩涡之中 🌪️。

苏维埃代表大会与新政府的诞生

1917年2月,会议在彼得格勒塔夫利宫的凯瑟琳大厅举行。凯瑟琳大厅也曾是俄国民主建设失败的地方:1906年到1917年,杜马(被沙皇尼古拉二世剥夺了所有权力的议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成功说服布尔什维克领导层进行武装起义。11月6日至7日晚(俄历10月24日—25日),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人武装,联合克伦施塔特水兵和革命士兵发动革命,在没流一滴血的情况下夺取了冬宫(沙皇故居,现临时政府所在地)和其他政府大楼。11月7日夜晚,起义部队攻打冬宫时,布尔什维克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因反对革命,愤然离席以示抗议。见此情景,托洛茨基说道:“去你该去的地方吧!历史的垃圾箱!”在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下,布尔什维克成立了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主席,托洛茨基负责外交事务,斯大林负责少数民族事务。

1917年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在这动荡的会议期间,列宁起草的关于和平谈判和废除大地主制度的法令获得批准。会议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为了赢得人民的支持,新政府颁布了两项与列宁主义的《四月提纲》相呼应的法令,废除了大地主制度;并同意与同盟国进行和平谈判。随后,建立了工人对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的监管机制,并承认所有人民地位平等、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新政府的诞生标志着俄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

德国的失败与背后插刀说

对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来说,1918年,德国必须在美国介入之前击败法国和英国。而德国的敌对方——法国、英国、意大利正经历着战争中最关键的时刻。协约国节节败退,忍受着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的人民处于极端疲惫的状态:社会治安破坏,罢工日益频繁,要求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

1918年,德国的第一次进攻开始于3月的索姆河,德国以损失78000士兵为代价冲破了对方的防线,推进了64千米,甚至成功地用一门射程120千米的大炮轰炸了巴黎。但此时德国军队已经筋疲力尽,并且物资供应极其不稳。协约国军队在法国将军斐迪南·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鲁登道夫在向巴黎进军的途中停下来并发动了进攻。

鲁登道夫试图夺取协约国军队控制的英吉利海峡港口,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在19千米处被协约国军队拦截。1918年5月,德国人在埃纳地区发动了一场新的进攻,进攻地点位于通往法国北部马恩河的贵妇小径,这离巴黎只有90千米。受到美国人的阻击,德军又一次被截断了。7月,鲁登道夫在马恩河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遭到了对方坦克和飞机的反攻。英军和澳新军团在8月袭击法国北部城市亚眠,大量使用这些新式武器。这次进攻在第一天就造成了27000名德国士兵伤亡,其中包括12000名囚犯,这充分证明了士兵们的疲惫不堪。9月,协约国军队对整个前线发起进攻,成功越过兴登堡防线。德军的障碍一点点被扫除,协约国军队前进之路越来越畅通:1918年,德意志帝国已经损失了200万名士兵,后备兵役缺乏,而敌军的数量却持续增长——那时,平均每天有10000名美军士兵抵达欧洲。

然而,德国的失败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1919年11月18日,兴登堡元帅在国民议会的一次委员会上表示,德国的失败是由一个“背后捅刀子”的阴谋导致的,这个阴谋旨在瓦解德国的武装力量。这一为军队开脱失败责任的理论在战后盛极一时。许多德国人都接受了这一说法,希特勒也是如此。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描述了他得知德国投降时的感受:“一切都是徒劳的……所有的牺牲和困苦都是徒劳的……200万人的牺牲最终没有换来成功。难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今天让一群可怜虫占领祖国而发生的吗?我们怎样才能向后代解释现在的情况呢?”“背后插刀说”剥夺了魏玛共和国的合法性,为极端右翼的政治暴力提供了借口:1919年,自由军团杀害了德国共产党精神领袖罗莎·卢森堡,签署1918年停战协议的德国政治家马蒂亚斯·埃尔兹伯格被害;1922年,本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振兴战后德国经济的犹太人实业家瓦尔特·拉特瑙被暗杀。这一系列事件使得德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

战争尾声与同盟国的瓦解

随着德国渐渐失去盟友,战争的结局也逐渐明朗。首先是保加利亚,在意大利、塞尔维亚、法国、英国和希腊军队联合从希腊发动攻击之后,保加利亚于9月29日签署了停战协定。同样在9月,埃德蒙·艾伦领导的英军和传奇人物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领导的阿拉伯军队,在巴勒斯坦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并于10月中旬控制了现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同月30日,土耳其签署了停战协定。此外,在奥匈帝国,少数民族宣布独立。10月,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以意大利的胜利而告终,奥匈帝国军队遭受致命一击,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他的叔祖父弗朗茨·约瑟夫于1916年去世)被迫于11月3日同意停战。

1918年11月8日,社会民主党人库尔特·艾斯纳宣布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军方受俄国革命的影响,决定反对这场正在兴起的革命。这意味着必须结束战争,废除德国侵略性军国主义的化身——德皇。11月9日,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在柏林宣布魏玛共和国成立。随后,威廉二世逃往中立的荷兰,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出任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同日,由天主教中央党领导人马蒂亚斯·埃尔兹伯格率领的德国代表团开始就停战条件进行谈判。会晤在法国贡比涅距雷通德森林不远处的“福煦车厢”内举行,这里曾是福煦将军出行途中的办公地点。1918年11月11日凌晨5点刚过,埃尔兹伯格签署了停战协定。德军将撤离所有被占领的土地,并交出5000辆火车头、15万节火车车厢,以及军舰、潜艇、飞机和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停战协议于当天上午11点正式生效。这一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每一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都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 🙏。

巴黎和会与战后的欧洲

1919年1月12日,巴黎和平会议在战争带来的死亡、破坏和仇恨的氛围中举行。胜利阵营的四个主要成员国做出了此次会议近乎所有的决议,威尔逊、克里孟梭、劳埃德·乔治和意大利总理维托里奥·奥兰多分别作为代表出席。威尔逊率领协约国阵营,以其本人提出的“十四点”为基础,最终达成协议。而正是根据此协议,德国人以民主的方式选举出了后来的统治者。在这场会议中,德国和其他战败阵营的国家一样完全被排除在谈判之外,而此番场景在之前的和平协议谈判中从未出现过。因此,德国人认为这次会议的决议完全是被迫接受的。

欧洲的重塑首先由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开始,重塑过程遵循威尔逊坚决捍卫的“自决原则”。所谓“自决原则”,即建立与民族团体相对应的国家。这个概念对中欧和东欧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数百年以来中欧和东欧的人口和宗教就是相互融杂的。但事实证明,在几个缓冲国家的作用下,它对孤立革命中的俄国(未被邀请参加巴黎和会)有着显著的效果。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之前,被德国占领的俄罗斯帝国领土之上几个独立的国家建立起来: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共和国、拉脱维亚共和国和立陶宛共和国),以及在消失120年后得以重生的波兰,其中还包括一些德国的领土。在高加索地区,试图从苏俄夺取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因为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和苏俄在1921年签署协议,两者都同样反对法国和英国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部,一个凝聚了西斯拉夫人的新国家成立:捷克斯洛伐克。领土覆盖工业化的捷克(之前属于奥地利)、斯洛伐克和罗塞尼亚的乡村地区(之前属于匈牙利)及德国的苏台德人生活的地区。在巴尔干地区,前塞尔维亚扩张为南斯拉夫王国(意为“南斯拉夫人”),领土包括斯洛文尼亚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之前属于奥地利)、克罗地亚(之前属于匈牙利)和黑山共和国。罗马尼亚则吞并了奥地利的布科维纳和匈牙利的特兰西瓦尼亚,使自身人口和领土面积都增加了一倍。欧洲地图的修整(其边界线的累积长度从9000千米增加至1.5万千米)通过各种条约逐渐完成。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战后的欧洲焕然一新,但也埋下了诸多隐患。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未完全解决,新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冲突。然而,无论如何,巴黎和会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也为未来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

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更是一场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它带来了无数的死亡与破坏,也让各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无论是法国的小巧战车,还是德国的化学武器;无论是俄国的革命浪潮,还是德国的失败与背后插刀说;无论是巴雪戴尔战役的血腥,还是巴黎和会的重塑欧洲,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那段充满苦难与希望的历史。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评论

发表回复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