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N. 埃尔德雷奇和S. J. 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这一理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并不是渐进式的,而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发生。新物种一旦形成,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进化停滞期,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过程。
博格斯, T. (1980). ✅Desert Ecology: A Study of Change and Stability.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埃尔德雷奇, N. , & 古尔德, S. J. (1972). Punctuated Equilibria: An Alternative to Phyletic Gradualism. In T. J. M. Schopf (Ed.), ✅Models in Paleobiology (pp. 82-115). Freeman Cooper.
洛夫洛克, J. E., & 玛格丽丝, L. (1974). Atmospheric Homeostasis by and for the Biosphere: The Gaia Hypothesis. ✅Tellus, 26(1), 2-10.
鲍肯, D. (1990). ✅The Dynamic Forest: Ecological Studies in a Changing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1 均衡即死亡
中秋夜的漫步与思考 🌙
今晚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旧金山唐人街的热闹景象仿佛与我无关。我家位于距离市区十二英里外的一处陡峭堤岸后方。金门大桥的大雾积聚在我家屋后的山坡上,将周围的一切笼罩在一片茫茫的雾气中。午夜时分,我踏着月光出门散步,仿佛置身于云端。
发白的黑麦草高及胸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我在这片草丛中穿行,仔细观察着加利福尼亚崎岖的海岸线。这是一片无序的土地,大部分是多山的沙漠,尽管邻近的大海水量充沛,但雨水却难以降临这片土地。海洋在夜间展开浓雾,悄无声息地运送着生命之水。清晨来临,雾气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嫩枝和树叶上,滴滴答答地落到地上。整个夏天,水大都以这种方式传送过来,而在其他地方,这本是雷雨云团的任务。红杉树就在这雨水替代物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雨水与雾气的对比 🌧️
雨水广施恩泽,涵盖万物,包罗万象且一视同仁。相比之下,雾气只能逡巡于方亩之间。它依赖于微弱的空气对流,漂浮到最容易到达的地方,然后滞留在适当的丘陵间的凹陷处。地形以这种方式掌控着水汽,也间接地掌控了生命。丘陵形成合适的地形就能留住浓雾,或凝结水滴滴入峡谷。与阴面的北部斜坡相比,朝南向阳的山丘会因为蒸发作用失去较多的宝贵水分。而某些地表的土壤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分。当这些变数彼此叠加组合时,便会造成许多小片的动植物栖息地,构成拼贴画般的风景。
拼贴画般的自然景观 🎨
在我屋后的小山上,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拼贴效果。一面斜坡上是匍匐的草地群落,居住着老鼠、猫头鹰、蓟和罂粟——一直延伸到海边。小山顶上,粗桧林和柏树把持着另一个单独的群丛,其中有鹿、狐狸和青苔。而在另一边的高地上,无边无际浓密的毒葛和常绿灌木丛中隐藏着鹌鹑以及其他种群成员。
这些“小联邦”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它们相互间自我维持的姿态持续保持着将跌未跌的状态,就像春天溪流中的驻波。当大量的自然界生物互相推搡着拥进共同进化的怀抱之时,在不均衡的地貌和气候环境中,它们的相互作用令彼此无法聚集,于是成为一片片隔离的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亦随时间改变而游移。
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
风和春季洪水侵蚀着土壤,暴露出地下土层,新组成的腐殖质和矿物成分初露地表。土壤混合物上下搅动翻身的同时,与之息息相关的动植物也混杂着搅动变迁。郁郁葱葱的仙人掌树丛,比如巨树仙人掌丛林,可以在短短不到一百年之内迁进或迁出西南部的小块沙漠地带。如果延时拍摄后用普通转速放映的话,会发现巨树仙人掌丛林在沙漠景观里蔓延的过程就像水银泻地。能游走的不仅仅只有仙人掌树丛。在同样缩时拍摄的画面里,中西部稀树大草原的野花绕着橡树丛漫溢上来,犹如涌来的潮水,有时,将树丛尽没在茫茫草原里;有时,山火过后,花草的潮水又会退却,复现扩散膨胀的橡树林。生态学家丹·鲍肯曾这样描述过,森林“和着气候变换的节拍缓缓地穿行于地貌之中。”
变化是生命的源泉 🌱
“如果没有变化,沙漠就会退化。”托尼·博格斯断言。他是一位身材魁梧,留着一大把红胡须的生态学家,深爱着沙漠。他全身心地学习研究与沙漠相关的知识和资料。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博格斯顶着酷热一直监测着一块沙漠带。几代科学家在此进行了持续八十年的测量和拍摄。对这块土地上的观察在所有无间断生态学观察中时间是最长的。通过研究这八十年来沙漠变化的数据,博格斯得出结论,“多变的降雨量是沙漠存续的关键。每年降雨的情况稍有不同,才能使每个物种略微脱离平衡态。如果降雨量变幻多端,那么物种的混合群落就会增加两到三个数量级。反之,如果相对于每年的气温循环周期,降雨量保持不变的话,美丽的沙漠生态将几乎总是向着单一乏味溃缩。”
均衡即死亡:生态科学的新视角 🔥
“均衡即死亡”,博格斯如是陈述。这个观点在生态科学圈内流行时间还不很长。“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态学家们普遍认为,生态系统的目标是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积累,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变化才是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活力的关键。”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传统的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会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即所谓的“稳态”。在这种状态下,物种的数量和分布相对固定,环境条件也趋于稳定。然而,这种静态的平衡观念逐渐被新的理论所取代。现代生态学家认识到,动态平衡才是自然界的真实面貌。生态系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正是这种变化,使得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环境的波动,保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
间断平衡论的提出
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N. 埃尔德雷奇和S. J. 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这一理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并不是渐进式的,而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发生。新物种一旦形成,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进化停滞期,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过程。
间断平衡论的提出,挑战了达尔文的渐进进化理论,为理解生物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了突变和环境压力在物种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许多化石记录中出现的物种突然出现和消失的现象。
复杂系统与自组织
复杂系统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个体之间的互动会导致系统的整体行为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例如,蚂蚁群体、鸟群、鱼群等生物群体的行为,都是由个体之间的简单规则驱动的,但整体上却表现出复杂的集体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自组织现象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从细胞内的分子网络到全球气候系统,从生态系统到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机制都在起着关键作用。它使得系统能够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并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
盖亚假说与地球系统科学
英国化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的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运作机制。盖亚假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体与其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是维持地球的适宜生存条件。洛夫洛克与生物学家林恩·玛格丽丝合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强调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
盖亚假说不仅揭示了地球系统的复杂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盖亚假说的框架下,人类不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结语:拥抱变化,迎接未来 🌍
自然界的流变告诉我们,变化是生命的源泉,均衡则是死亡的标志。无论是沙漠中的动植物,还是全球气候变化,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动态平衡才是自然界的真实面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学会拥抱变化,顺应自然的节奏,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正如托尼·博格斯所说:“均衡即死亡。”只有在变化中,生命才能找到新的机会,生态系统才能保持多样性与活力。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感受它的无限可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步子哥,拥有20年写作经验的专业作家,专注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复杂的科学概念。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对自然界的流变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