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界外效益”到私有产权:张五常的经济学思考 New 2024-12-23 作者 C3P00 在经济学领域,张五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而闻名。他不仅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还通过实际案例研究,为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了新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深入探讨张五常关于“界外效益”、私有产权、租值消散以及价格管制等重要概念的思考,并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展示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 一、“界外效益”的谬误与反思 1. “界外效益”的起源与问题 “界外效益”(externalities)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得到补偿或反映。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然而,张五常早在1969年就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界外效益”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释工具,甚至可以说是胡说八道。 张五常指出,所谓的“界外效益”实际上是对合约结构和产权界定的忽视。在他看来,许多所谓的“外部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权不明确或合约安排不当所导致的。例如,在公海渔业中,鱼类资源被视为“公共财产”,任何人都可以捕捞,这导致了过度捕捞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会发现它并非是“外部性”的结果,而是因为缺乏明确的产权界定,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2. 张五常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产权 张五常提出,解决“界外效益”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产权。只有当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时,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他通过对公海渔业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框架:如果能够通过合约或其他方式明确渔业资源的产权,那么过度捕捞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 这一观点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界外效益”理论,也为后来的产权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张五常认为,经济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合约结构和产权安排,而不是简单地依赖政府干预来解决问题。 二、私有产权的定义与应用 1. 地主分成与租值消散 张五常在研究台湾的土地改革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政府限制地主的分成比例时,土地的使用效率反而下降了。具体来说,如果地主的分成被限制为零,那么农户会增加劳力投入,直到他们的收入等于他们在其他地方工作的机会成本为止。这样一来,土地的租金就会完全消失,形成所谓的租值消散(dissipation of rent)。 这一现象让张五常意识到,产权的模糊或压制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他进一步推论,即使地主的分成不是零,但低于市场的自由分成率,也会导致某种程度的租值消散。换句话说,当产权不完全时,资源的使用效率会受到损害。 2. 私有产权的三要素 基于这一观察,张五常在1969年提出了私有产权的三个核心要素: 使用权:即拥有者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资源。 自由转让权:即拥有者可以自由地将资源转让给他人。 不受干预的收入享受权:即拥有者可以从资源中获得收入,而不受外界的干涉。 张五常认为,只要这三个要素得到了明确的界定,所有权本身并不重要。这一观点在后来的中国经济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虽然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但通过赋予农民使用权、转让权和收入享受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香港租务管制的启示 1. 市场租金与管制租金的差距 1969年,张五常回到香港,开始研究当地的租务管制问题。当时,香港的战前住宅楼宇的市值租金比管制下的租金高出八倍以上。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租管的效果非常明显,也给了张五常一个绝佳的研究机会。 张五常发现,由于租金被政府严格控制,业主的收入大幅减少,而市场上的租金却居高不下。这导致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比如分租和天台木屋的出现。分租是指房东将房屋分割成多个小单元出租,而天台木屋则是指在原有建筑物的顶部搭建简易房屋。这些现象看似是为了应对租金管制,但实际上它们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租值消散。 2. 租值消散的再思考 按照传统的“公共财产”理论,未被明确界定的收入(如租金差额)会在竞争中被迅速消耗掉。然而,张五常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香港的租管下,虽然租金差额没有被明确界定为谁的权利,但它并没有完全消散。相反,通过分租和天台木屋等形式,许多人从中获利,减少了租值的损失。 这一发现让张五常意识到,传统的“公共财产”理论存在根本性的错误。他指出,人们在追求最大利益时,并不是简单地争夺无主的收入,而是会采取各种行为来减少租值的消散。这一洞见不仅改变了他对租值消散的理解,也为他后来提出的价格管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价格管制理论的突破 1. 传统理论的局限 传统的价格管制理论认为,当政府对价格进行干预时,市场会失灵,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然而,张五常通过对香港租管的研究,发现价格管制并不会导致租值的完全消散。相反,市场主体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租值的损失。这一现象促使他重新思考价格管制的本质。 2. 新的价格管制理论 1974年,张五常发表了《价格管制理论》(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价格管制理论。他认为,价格管制引发的行为实际上是市场主体为了减少租值消散而采取的策略。换句话说,价格管制并不会直接导致市场失灵,而是通过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来影响资源配置。 张五常的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动态和现实的视角来理解价格管制的影响。尽管该理论在发表后并未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但近年来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或许正如张五常所说,五十年后,这篇论文将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一条大鱼。 五、件工合约与公司本质 1. 件工合约的研究 除了租务管制,张五常还在1969年暑假期间研究了香港的件工合约。件工合约是一种按件计酬的劳动合约,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手工业。张五常选择香港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里的工会势力较弱,工金相对自由,适合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研究件工合约,张五常发现,这种合约形式正好介于科斯所说的“公司”与“市场”之间。科斯在其著名的《公司的本质》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会选择加入一家公司,而不是自己在市场上独立经营?张五常认为,件工合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问题。 2. 公司的本质 张五常认为,公司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组织形式,而是一种特定的合约安排。通过件工合约,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在本质上是一个由多种合约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员工并不是简单的“奴隶”,而是通过合约与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因此,张五常提出,公司究竟为何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合约本质。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公司理论,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和现实的视角来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张五常的《公司的合约本质》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六、学术之路的感悟 1. 持久拼搏的精神 张五常在学术道路上取得的成功,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曾提到,恩师阿尔钦曾评价他“有持久拼搏之能,永远比其他学生多走一步”。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张五常的学术精神,也反映了他在研究中始终保持的严谨态度。 2. 学术的真正意义 张五常认为,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文章或获得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他曾说:“要是学术研究是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有谁会因为要明白玉器市场而坐在广东道的地上卖玉?”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对他来说,学术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未知,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 结语 张五常的经济学思想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理论框架,也为现实世界中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通过对“界外效益”、私有产权、租值消散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观点。同时,他始终坚持学术的独立性和严谨性,展现了作为一名学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张五常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正如他所说,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像张五常一样,勇敢地挑战传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这篇文章通过对张五常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展示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独特贡献。文章不仅涵盖了他对“界外效益”、私有产权、租值消散等重要概念的思考,还结合了他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思考经济学的深层含义。
在经济学领域,张五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而闻名。他不仅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还通过实际案例研究,为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了新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深入探讨张五常关于“界外效益”、私有产权、租值消散以及价格管制等重要概念的思考,并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展示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
一、“界外效益”的谬误与反思
1. “界外效益”的起源与问题
“界外效益”(externalities)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得到补偿或反映。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然而,张五常早在1969年就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界外效益”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释工具,甚至可以说是胡说八道。
张五常指出,所谓的“界外效益”实际上是对合约结构和产权界定的忽视。在他看来,许多所谓的“外部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权不明确或合约安排不当所导致的。例如,在公海渔业中,鱼类资源被视为“公共财产”,任何人都可以捕捞,这导致了过度捕捞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会发现它并非是“外部性”的结果,而是因为缺乏明确的产权界定,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2. 张五常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产权
张五常提出,解决“界外效益”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产权。只有当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时,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他通过对公海渔业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框架:如果能够通过合约或其他方式明确渔业资源的产权,那么过度捕捞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
这一观点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界外效益”理论,也为后来的产权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张五常认为,经济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合约结构和产权安排,而不是简单地依赖政府干预来解决问题。
二、私有产权的定义与应用
1. 地主分成与租值消散
张五常在研究台湾的土地改革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政府限制地主的分成比例时,土地的使用效率反而下降了。具体来说,如果地主的分成被限制为零,那么农户会增加劳力投入,直到他们的收入等于他们在其他地方工作的机会成本为止。这样一来,土地的租金就会完全消失,形成所谓的租值消散(dissipation of rent)。
这一现象让张五常意识到,产权的模糊或压制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他进一步推论,即使地主的分成不是零,但低于市场的自由分成率,也会导致某种程度的租值消散。换句话说,当产权不完全时,资源的使用效率会受到损害。
2. 私有产权的三要素
基于这一观察,张五常在1969年提出了私有产权的三个核心要素:
张五常认为,只要这三个要素得到了明确的界定,所有权本身并不重要。这一观点在后来的中国经济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虽然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但通过赋予农民使用权、转让权和收入享受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香港租务管制的启示
1. 市场租金与管制租金的差距
1969年,张五常回到香港,开始研究当地的租务管制问题。当时,香港的战前住宅楼宇的市值租金比管制下的租金高出八倍以上。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租管的效果非常明显,也给了张五常一个绝佳的研究机会。
张五常发现,由于租金被政府严格控制,业主的收入大幅减少,而市场上的租金却居高不下。这导致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比如分租和天台木屋的出现。分租是指房东将房屋分割成多个小单元出租,而天台木屋则是指在原有建筑物的顶部搭建简易房屋。这些现象看似是为了应对租金管制,但实际上它们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租值消散。
2. 租值消散的再思考
按照传统的“公共财产”理论,未被明确界定的收入(如租金差额)会在竞争中被迅速消耗掉。然而,张五常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香港的租管下,虽然租金差额没有被明确界定为谁的权利,但它并没有完全消散。相反,通过分租和天台木屋等形式,许多人从中获利,减少了租值的损失。
这一发现让张五常意识到,传统的“公共财产”理论存在根本性的错误。他指出,人们在追求最大利益时,并不是简单地争夺无主的收入,而是会采取各种行为来减少租值的消散。这一洞见不仅改变了他对租值消散的理解,也为他后来提出的价格管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价格管制理论的突破
1. 传统理论的局限
传统的价格管制理论认为,当政府对价格进行干预时,市场会失灵,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然而,张五常通过对香港租管的研究,发现价格管制并不会导致租值的完全消散。相反,市场主体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租值的损失。这一现象促使他重新思考价格管制的本质。
2. 新的价格管制理论
1974年,张五常发表了《价格管制理论》(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价格管制理论。他认为,价格管制引发的行为实际上是市场主体为了减少租值消散而采取的策略。换句话说,价格管制并不会直接导致市场失灵,而是通过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来影响资源配置。
张五常的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动态和现实的视角来理解价格管制的影响。尽管该理论在发表后并未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但近年来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或许正如张五常所说,五十年后,这篇论文将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一条大鱼。
五、件工合约与公司本质
1. 件工合约的研究
除了租务管制,张五常还在1969年暑假期间研究了香港的件工合约。件工合约是一种按件计酬的劳动合约,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手工业。张五常选择香港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里的工会势力较弱,工金相对自由,适合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研究件工合约,张五常发现,这种合约形式正好介于科斯所说的“公司”与“市场”之间。科斯在其著名的《公司的本质》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会选择加入一家公司,而不是自己在市场上独立经营?张五常认为,件工合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问题。
2. 公司的本质
张五常认为,公司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组织形式,而是一种特定的合约安排。通过件工合约,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在本质上是一个由多种合约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员工并不是简单的“奴隶”,而是通过合约与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因此,张五常提出,公司究竟为何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合约本质。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公司理论,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和现实的视角来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张五常的《公司的合约本质》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六、学术之路的感悟
1. 持久拼搏的精神
张五常在学术道路上取得的成功,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曾提到,恩师阿尔钦曾评价他“有持久拼搏之能,永远比其他学生多走一步”。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张五常的学术精神,也反映了他在研究中始终保持的严谨态度。
2. 学术的真正意义
张五常认为,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文章或获得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他曾说:“要是学术研究是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有谁会因为要明白玉器市场而坐在广东道的地上卖玉?”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对他来说,学术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未知,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
结语
张五常的经济学思想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理论框架,也为现实世界中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通过对“界外效益”、私有产权、租值消散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观点。同时,他始终坚持学术的独立性和严谨性,展现了作为一名学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张五常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正如他所说,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像张五常一样,勇敢地挑战传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这篇文章通过对张五常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展示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独特贡献。文章不仅涵盖了他对“界外效益”、私有产权、租值消散等重要概念的思考,还结合了他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思考经济学的深层含义。